找到相关内容148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洗浴身心

    杂阿》一一六九 白话: 佛陀在拘萨罗国游化,住在孙陀利河旁的丛林中。有一婆罗门前来探望佛陀,问讯之后,退坐一旁。婆罗门请问佛陀 :「佛陀! 你曾到孙陀利河中洗浴身体吗?」 佛陀反问 :「为什么要到孙陀利河中洗浴身体呢?」 婆罗门说 :「孙陀利河是济度众生的河流,是吉祥之河,是清净之河,如果在河中洗浴身体,能除去众生所造的一切诸恶。」 佛陀于是说道 :「不是孙陀利河,也不是...

    永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34982425.html
  • 世尊是怎样看待“文娱”

    讲法后,当即就皈依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。据经典记载,这位歌舞团团主后来修成了阿罗汉的果位。 (资料来源:《杂阿》第九○七) 编辑:惜缘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3584877.html
  • 信心道念的退失与升进

    佛陀因此赞叹说:“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,闻我说法,分明解了,于法无畏,得般涅槃,汝等但当供养舍利”,并“为彼比丘受第一记”(《阿部T2》p.267.3 p.268.1《杂阿》第三十七卷第一〇二五经)...迦叶仍说他是童子,“不知筹量”,一点都不懂事(《阿部T2》p.302.3 p.303.1,《杂阿》第四十一卷第一一四四)。  又经中记载,有一质多罗象子比丘有一次在集会中,不等其他比丘说完,他就...

    释恒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1539819.html
  • 2007——2008年“重庆华岩内学研修唯识班”举行第一年学年度散学典礼

    学年:《金刚经》,《唯识三十颂》,《大念住经》《唯识二十颂》,《观所缘缘论》 《瑜伽菩萨戒》 第三学年:《维摩诘经》,《摄大乘论》,《杂阿》,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 第四学年:《解深密经》,《中论...学年:《瑜伽师地论》 重庆华岩内学研修中心课程设计: 戒学:《瑜伽菩萨戒》《优婆塞戒经》 定学:《解深密经》《楞伽》《金刚经》《心经》《维摩诘经》《杂阿》《大念住经》 慧学:《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2007——2008年“重庆华岩内学研修唯识班”举行第一年学年度散学典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7/12204226843.html
  • 佛法中“四摄法”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

    感化(摄)众生的四种方法。又作四摄事、四集物,简称四摄、四事、四法,即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同事摄。对于“四摄法”的运用及其内容,各种经论中有不同侧面的解说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:《杂阿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、《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》等。  如《杂阿》卷二十六中说:何等为摄力?谓四摄事。惠施、爱语、行利、同利[1]。在此,佛陀明确地提出四摄事即惠施(布施)、爱语、行利(...

    宗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4138982.html
  • 大师 考名

    大慈悲、大法聚等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中也说:“能善教诫声闻弟子,一切应作不应作事,故名大师,又为化导无量众生,令苦寂灭,故名大师,又为摧灭邪秽外道,世间出世间,故名大师。”佛在《杂阿》卷六中也对弟子们说;“欲断(色受想行识)五受阴者,当求大师。”《杂阿》卷十也有“佛告低舍(比丘名),佛为大师”之句。  在宋代灵芝律师的《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上一上称;“大师者,所谓人天之师,即十号之一,以道训人,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3239103.html
  • 佛教的包容性与宗教对话的原则

    杂阿》三五八)当然,佛教的缘起理论并不仅仅只是说明宇宙世界的现象依存关系,根本在于揭示社会、人生、命运的关系,进而指示出一条“解脱道”。但不论如何,由于佛教肯定了世界上一切...ldquo;四姓平等说”(见《杂阿》卷二十),彻底否定印度吠陀以来之种姓差别制,而主张婆罗门等四姓平等无优劣。这就是社会意义上的平等义。在有的人看来,佛教的佛陀是高高在上、受人膜拜的。但是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5241708.html
  • 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差别

    日常活动 禅修、佛法教育、讨论法义 佛法教育、诵经超度法会、各种忏(悔)法会、才艺班 《杂阿》1041说,只有「入处饿鬼」才可得到施食。 信徒 三根普被,特别是利根或中等根器者。 三根普被,特别是中根或下根,及容易被说服的信仰者。 《杂阿》915有三种田譬喻:上田肥沃,中田普通,下田塉薄。比丘、比丘尼为上田,优婆塞、优婆夷为中田,诸外道异学为下田。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847996.html
  • 五蕴无我说

    受、想、行三蕴一样,识也分六种,与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攸关。(注五)  二、五蕴无我说  我们对于“五蕴”有了概念后,现在再根据汉译《杂阿》记载有关“五蕴无我说”无我的论证,看看当初最简单的“无我论证”是如何成立的。在《杂阿》中有所谓︰“色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;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观者,名真实正观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;非我者亦非我者,如是观者,名真实观。”(注六)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750966.html
  • 身 见

    萨迦耶见译作“有身见”,即于五蕴和合之身,执著「我”及“我所”等妄见,“我见”即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或轮回的主体。  《杂阿》63经世尊告诸比丘:“…比丘!若沙门、婆罗门计有我,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...我如配璎珞。  第四类为“我在色中”,我如置器中。  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亦各有如上之四类,总成二十身见(visativatthuka sakkayaditthi)。(请参见《杂阿》57、109,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052423.html